手机端
当前位置:主页 > 考古发现 > > 正文

湖北挖到超级大墓,出土10件“中国第一”文物,专家直呼绝世极品

一座已知的楚国超级大墓,上万名参与发掘的民工,十件“中国第一”国宝奇珍的出土...这座高等级贵族墓葬的主人究竟是谁?历经五天五夜的椁室清理工作,出土近2000件珍贵文物,但令考古队员感到不解的是,当打开椁室内分室那一刻,里面竟是红彤彤一片,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墓葬之下暗藏着什么样的秘密?别着急,关注小古,带你一起了解古墓里的那些事儿。

上个世纪80年代,湖北省为了推动沙市的发展,决定建设一条北起荆门、南至沙市的荆沙铁路,并计划用三年时间完成全部工程。1986年2月28日,荆沙铁路正式动工,按照铁路设计规划,荆沙铁路要从荆门市沙洋县十里铺镇王场村旁经过,但一座名为“包山”的小土丘成了铁路建设要面对的一个难题。在很久之前,考古工作者就发现所谓的“包山”其实是一座楚国超级大墓的封土堆。此外,在包山左侧还有四座楚墓。被纳入铁路建设范围后,时任荆门市博物馆馆长刘祖信开始组织考古团队对包山大墓进行抢救性发掘。一开始勘探并不算很顺利,因为考古队员在封土堆上面发现三个大小不一的盗洞,最大的一个直径约四米。经过仔细勘探后,考古队发现包山大墓呈甲字形,是一个巨大的竖穴土坑墓,其墓坑开口的长宽均超过30米,可以说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超级大墓。

经过初步计算,刘祖信等人发现要清理这样一座大墓,仅仅需要挖掘的土方就有30万立方米。如果用当时载重五吨的卡车来运输这些泥土,需要12万车次。1986年6月,包山大墓的考古发掘正式开始,为了清理高大的封土堆,十里铺镇邻近包山的村民几乎都被动员起来参与挖掘工作。当时,最高峰时动用的民工多达上千人,加上围观的上万名群众,发掘现场可谓人山人海。经过统计,考古队先后雇用的民工约两万多人。由于这座超级大墓十分罕见,除了临时动员的劳动力外,陆续抵达现在的技术人员也越来越多,到后面开启椁室阶段时,从全国各地赶来的专家学家竟达到200人。

随着挖掘工作的继续,封土堆终于被清理干净,墓葬开口呈现在人们的眼前。经过测量,大墓开口长34米、宽32米,再加上长19米、宽10.3米的墓道,整座墓葬的面积接近1300平方米。在确定墓葬开口的范围后,考古队员发现了一个楚墓中最典型同时也是最高等级丧葬制度的现象,那就是台阶。由于长江流域土壤比较疏松、直立性差,所以大型楚墓只能组成台阶状。从地面开始,台阶一级一级向下不断收缩,直到墓坑底下椁室的位置。

一般来说,台阶越多,墓主人的身份地位也越加高贵。经过统计,考古队员在这座墓葬中共发现14级台阶。早在1978年1月,湖北省考古工作者曾在江陵县发掘一座楚墓,尽管它的规模和深度都比不上包山大墓,但墓中15级台阶的葬制却符合墓主人仅次于楚王和楚国封君的身份。那么,有着14级台阶的包山大墓,它的主人会是谁呢?

随着发掘的深入,考古队员在接近地下十米时发现大量青膏泥,这意味着椁室近在眼前。1987年1月11日上午,考古队员将青膏泥清理干净后,一个巨大的椁室彻底显露出来。这时,在场的文物工作者惊讶地发现覆盖在椁盖板上竹席不仅色泽如新,而且还能弯曲卷起。看到这样的景象,考古队员们对椁室的保存环境充满了信心,接下来只需要揭开最上层的盖板就能看到棺椁。但令众人没想到的是,所谓的椁盖板并不是人们认为的“板”,而是每根重达两吨、长7米的粗大木料。经过人工搬运,椁盖板终于被全部移开,可下面居然并不是椁室空间,而是一层薄木板。

但这时,人们已经可以看出椁室被分成了五个空间。其中,处于中间位置的空间称作棺室,是墓主人的长眠之所,周围的四个分室被用来存放随葬品。首先,考古队员开始尝试揭开位于南侧的分室盖板,当打开盖板的那一刻,里面的景象不由得让众人大吃一惊,只见分室内是红彤彤一片,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在仔细观察分室的密封情况后,考古人员发现这些红彤彤的东西是椁板内侧红色的髹漆。很早以前,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楚人就掌握了十分高超的木器髹漆技术,他们直接使用漆树树汁制造的土漆涂在器物上。由于土漆具有耐高温和腐蚀的作用,因此棺椁中的漆木器在经历了2000多年的时光侵蚀后仍能焕发着光彩。可是没过多久,发掘现场的漆木器开始渐渐蜕变成暗红色。而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是因为氧化反应,出土文物在经历长期密封后突然出现在有氧气的环境时,先前被终止的氧化反应开始剧烈进行,这时文物就会快速走完它原本应该经历的整个历程。在考古界中,这一现象被称为“时间沙漏”,这也是文物部门历来不主张对古代墓葬进行主动发掘的原因之一。

为了不让文物长时间暴露在外界环境中,考古队决定同时对四个分室进行清理工作,在这之中,考古队员崔仁义主要负责清理东室。东室长超过四米、宽约一米,虽然看起来面积不大,但可以说是出椁室外最重要的一间分室,它也被称为头室,主要用来摆放随葬礼器和盛放果品、酒食的器物。崔仁义首先将漂浮在积水中的一个个竹编容器托举出来,打开后发现里面果然盛放着大量食物。将全部竹编容器和漆木器捞出来后,崔仁义开始慢慢抽取东室里的积水,当全部积水抽完后,底下的随葬器物全部出现在人们面前,主要以青铜礼器为主,而代表地位等级的青铜鼎就有19件。

当这批精美的器物被提取出来后,其中有几件立刻引起了考古学者的关注,因为这些器物很快被确认为当时属于“中国第一”的国宝奇珍,比如“中国第一”凤鸟双连杯、“中国第一”错金银铜尊、“中国第一”酒具盒以及“中国第一”漆绘人物画。单是一个分室就有三件“中国第一”的稀世珍宝,那其它三个分室和主棺的情况会更让考古队员感到惊喜吗?

位于主棺侧面的南室,长4.47米、宽1.5米,主要用来放置兵器和车马器。将盖板打开后,考古队员发现里面的随葬器分布十分不均,例如矛戈类的长兵器漂浮在水中,而弓箭类兵器则直接悬挂在棺室的隔板上。在棺室底部,考古队员发现一些比较沉重的车马器和重兵器,令人惊讶的是,西侧的地板上居然悬挂了一束头发。经过鉴定,这束头发属于人类,然而头发的主人是谁?为何会被挂在这里?这些我们都不得而知。就在考古队员以为清理即将结束时,他们在西南角又有一个重大的发现,这里有一束带有文字的竹简,上面是一篇被称为“遣册”的文书。从遣册中,考古学者不仅了解到楚国贵族的丧葬礼仪,还明确了许多器具和葬具的名称和作用。与东室相对的西室,是四个分室中最小的一间,这里的随葬品大多是日常起居用器。

然而,就在这些器物中人们惊讶地发现一张极具巧思且美观实用的折叠床,而它也被证明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最早折叠床。同样,考古队员在北室发现了一件堪称中国第一的文物——一柄错金银龙首杖,它也被称为“中国第一龙首杖”。另外,考古队员还在北室发现一大批竹简,上面记载着司法文书、卜筮、祭祷等内容的简牍,这为研究楚国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提供了极其重要的资料。这批竹简加上之前发现的遣册,人们共发现445枚简牍,后来被世人誉为“楚国百科全书”。历经五天五夜,20多名考古队员终于结束了四间分室的清理工作,经过现场统计,仅仅在这些分室中提取的器物就有1885件。

与此同时,考古队员根据竹简上文字,提前解开了墓主人之谜。墓主人名叫昭佗,生前担任楚国左尹,此职位主管全国司法,相当于楚国的“第三把手”。据史料记载,楚国官制和中原国家略有不同,国君之下是令尹,其次是左尹。除了官职,墓主人的高贵身份还体现在姓氏上。在历史上,楚国有屈氏、景氏、昭氏三大姓氏,合称“三闾”,其中昭氏是楚国国君楚昭王的后人。揭开墓主人之谜后,考古队员就只剩下最后一个任务,那就是清理主棺。

1988年1月17日上午,位于中间的主棺终于揭开了盖板,但很快人们发现棺木不止一层。经过层层剥离,考古队员判断这是一椁四棺,相对于最外层巨大的椁室来说,里面的棺室被称为内椁,而内椁又分成内外三重。令众人感到惊讶的是,最内层居然是通体彩绘的方棺,经过反复验证,考古队员确认这是中国保存最好的龙凤彩棺,它足以被称为“中国第一彩棺”。

根据以往的考古经验,楚墓的内棺一般会放置墓主人生前喜爱的器物。当考古队员揭开棺盖后,发现墓主人遗体仅保留骨架,经过2300多年的时间流逝,他下葬时所穿的丝织物基本已经腐烂。不过,棺内的两把带鞘青铜宝剑最惹人注目,此外在西北和东北的角落里还放置着三块精美的玉璧和一些小件玉器。据统计,内棺共出土随葬器物49件,而这也意味着包山大墓的发掘圆满结束。如今,这些文物正在荆门市博物馆里的展厅陈列着,它们仿佛依旧散发着璀璨的光芒。

奇闻异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