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头神鸟协助玉米神重生”的雕刻。
龙头神鸟的头部,被当地群众称作“中国龙”。
科潘8N—11号贵族居址。
李新伟(右)与洪都拉斯考古工作者在隧道内讨论建筑演变。
宏伟的金字塔型庙宇、宛若图腾的神秘文字、繁琐而精准的玛雅历……隐没在中美洲丛林深处的玛雅文明,至今给人们带来无限惊奇。而它与中华文明之间“奇妙的相似性”、可能存在的“亲缘关系”,更让当代中国学者魂牵梦萦。
今年3月26日,中国与洪都拉斯建交。而早在2015年,第一批中国考古专家就已进驻洪都拉斯,与当地工作者联手发掘玛雅文明腹地的重要遗址。这也是中国考古机构首次在远离中国的地区,对世界其他主要文明的核心遗存进行考古发掘。近日,项目负责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新伟接受南都、N视频记者专访时介绍,经过近8年、40余人的接力,项目发掘阶段已经完成,进入到了最后的资料汇编、整理阶段。下个月,他将再次飞往洪都拉斯统筹相关工作。
李新伟说,在科潘玛雅遗址发掘的过程中,既能切身感受到中美地区文明之美,也对中华文明有了新的体悟。随着中国与洪都拉斯正式建交,两国在考古、文博、旅游等领域,也将有更多合作的可能性。
01.中国学者实探玛雅文明
“要真正说清楚我们自己的文明有什么特质,必须‘走出去’了解世界上的其他文明。”
“想倡导新的世界文明观,一定要从获得第一手资料出发”
公元300年,古印第安玛雅人在美洲大陆发展出了玛雅文明。它不像古巴比伦、古埃及,或中华文明那样诞生于大江大河流域,而是在热带密林中取得了令现代人震惊的文明成就,却又于公元900年左右突然衰落,留下历史疑云。
1840年初,美国探险家斯蒂芬斯的考察游记,让玛雅文明的吉光片羽重现于世。此后,这片位于中美洲小国洪都拉斯西北部河谷地带、邻近现代小镇科潘墟(CopanRuinas)的遗迹,被命名为“科潘遗址”(TheCopanSite),科潘考古就此拉开序幕。
随着发掘研究工作的进行,现代人逐渐揭示,玛雅文明从未形成过统一的国家,自始至终保持着与古希腊城邦林立相似的格局。惊艳世人的科潘遗址,对应着“玛雅世界”东南角的科潘王国,始于公元426年,终结于810年,因其曾经的安定繁荣,被誉为“玛雅的雅典”。
1980年,科潘玛雅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国际合作成为当地考古的主要模式。如今,科潘城邦遗址的核心区(包括仪式广场、金字塔、球场和王宫)已开放游览,核心区的西南和东北各有一个贵族居住区,都仍在发掘当中,成为国际考古界一方交流互鉴的平台。美国学者已经在此深耕了100多年,欧洲、东亚的考古强国也纷纷驻足设站,却长期缺少中国人的身影。
直到2014年,在多方合力推动之下,中国考古力量才终于走进了这片玛雅文明的腹地。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新伟,是第一位主持中美洲考古项目的中国考古学家。此前,他长期从事中国史前考古和中华文明起源研究。接受采访时,李新伟向南都记者坦陈了自己的感悟:“其实,要真正说清楚我们自己的文明有什么特质,必须‘走出去’了解世界上的其他文明。但现在,西方学者是世界文明研究的主力,他们在讲述世界文明故事的时候,不免带有自己的视角。我们要想倡导新的世界文明观,一定要从获得第一手资料出发,用我们的视角去开展扎实的研究。”
“荒芜的贵族院落”
中国在中美洲的第一个考古项目
这个“亲自上手”的机会,比他预想中来得更早一些。
2014年7月,应著名玛雅文化研究专家、哈佛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威廉·费什(WilliamFash)邀请,李新伟随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时任所长王巍,第一次走进了洪都拉斯的科潘遗址。他回忆道:“在王宫区两天的考察中,我们被宏伟的建筑、精美的雕刻深深震撼了。最后一天,费什教授带我们穿过茂密的雨林,来到一座荒芜的贵族院落。我们沿着布满青苔的陡峭台阶爬上东侧的主殿,一个精雕细刻着日月星辰神像的石榻就出现在眼前。我们上前一看,月亮神的怀中竟然抱着一只玉兔。这一刻,在场的所有人都很感动。费什环顾周围被巨树藤萝覆盖的废墟,对我们说:这里是中国考古学家开始的好地方……”
这座“荒芜的贵族院落”,就是后来中国考古队选择发掘的科潘8N—11号居址。2015年6月9日,中国与洪都拉斯的研究机构在北京举行了《关于科潘遗址考古发掘和研究的合作和互助协议》签约仪式,约定自2015年开始,双方实施为期5年的合作,项目由中方主持。这是中国在中美洲的第一个考古项目,也是中国考古学家首次在世界其他主要文明的核心地区主持考古项目,备受关注和支持。签约时,王巍公开表示,这将是我国从考古大国迈向考古强国的重要举措。
于是,从2015年7月开始的数年间,作为中方考古领队的李新伟每年都会飞往洪都拉斯,在当地工作数个月。另有40余名中国专家先后进驻这个工地,用各自的专长解读玛雅文明的细节。
02.为考古发掘贡献中国智慧
“从自己发掘出的文物入手,深入了解玛雅文明,那种领悟是读多少书都难以获得的。”
玛雅文明的“初学者”
简易大棚中年复一年埋头发掘
科潘8N—11号遗址位于王宫区东北面的贵族居住区,是等级仅次于王宫的一处四方形聚落,面积约4000平方米,由一个被树丛遮盖的封闭院落及其周围的附属建筑组成。
没有“很讲究”的考古环境,只有遮风挡雨用的简易大棚,中国考古人员年复一年,埋头做着全面、细致的发掘工作,对每个探方重复着画图、拍照、解剖、修复的流程。在外人看来,或许十分辛苦和枯燥,但在他们自己心中,却另有一种澎湃的感受。用李新伟的话说,中国考古队员作为玛雅文明的“初学者”,来到这里是怀着感恩和学习的心态,“从自己发掘出的文物入手,深入了解玛雅文明,那种领悟是读多少书都难以获得的”。
玛雅人的建筑习俗,让李新伟觉得有点颠覆认知:“在他们的观念里面,万物都是有生命的,建筑从建造、使用到拆毁、重建,也符合这种‘从生到死再重生’的循环,所以玛雅人每过一段时间就要拆掉自己的建筑,而且经常会把重要的祖先埋在下面,盖上新的、更大的台基,然后再修建新的建筑,好像他们的居所是祖先的力量萌发出来的生命体。”
因此,大型玛雅建筑往往很复杂,早期建筑的石头台基和少量遗存,被一层又一层地覆盖在晚期建筑之下,如同“俄罗斯套娃”,其中还可能出现重要人物的墓葬。李新伟介绍:“在我们的文明早期,比如二里头遗址的宫殿里,也会有墓葬,但总体来说,我们更多的是把先人埋在专门的墓地中,跟玛雅文明不一样。”
为了弄清楚建筑演变的过程,玛雅遗址考古中有一种沿用多年的方法,就是“打隧道”——在对地表的晚期建筑完成发掘之后,不做整体拆除,而是选一些位置向下穿透,建立一个隧道网络,考古队员钻进洞里去探找更早期的建筑遗存。“这在我们国内的考古中,应该说是没使用过的。我们在当地学习了这种挖掘方法,包括怎么在隧道里面判断早期建筑的结构、知道原来的台基有多高,而且也能发现台基下的那些重要的墓葬。”李新伟说。
通过沟通说服
中方田野考古新技术派上用场
而在测量隧道时,中方队员带来的田野考古新技术和新理念也派上了用场。不过,这其中也有一个沟通说服的过程。
尽管在科潘8N—11号居址的发掘中,中国学者位居主导,但依照洪都拉斯的相关规定,这类考古项目一定要有该国专家予以配合,工地上还有近20名富有经验的当地技师和工人,分别承担着照相、测量、绘图、现场记录、修复等工作。其中,配合中国考古队的洪方合作伙伴、洪都拉斯考古学家荷西·拉莫斯(JorgeRamos),此前与美国哈佛大学合作多年,非常信赖业已定型的一套操作规程。
当中方考古人员提出用国内已经广泛运用的无人机航拍和三维成像技术辅助作图时,他坚持认为,传统的现场测量手绘法历经多年检验,已是洪都拉斯考古的一部分。中方队员只好选择了一个较小的范围,现场演示给他看。两张线图放在一起对比,拉莫斯终于心悦诚服,新的方法确实又快又准确。后来,拉莫斯接受媒体采访时多次提到,中国专家的参与,让科潘考古实现了技术升级,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而李新伟说:“我觉得双方应该都有很大的收获,无论在专业问题的讨论上,还是具体的工作程序、工作方法上面,都是在相互学习、相互促进。这个过程中,我们和当地考古技师、工人们也都相处得很好,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些富有考古经验的洪都拉斯当地人,年轻的只有20多岁,最年长的已经大概70岁,为了更好地跟他们交流,李新伟等中国学者除了用英语,还从零开始学起了西班牙语,现在已经可以进行日常的沟通。
在2017年的美洲考古学会年会上,李新伟成为科潘板块的第一位中国报告人。这是中国学者首次在大型国际会议上报告自己对于玛雅文明的发掘和研究成果,在国际同行中引起强烈反响。
他们当初的“引路人”、哈佛大学教授威廉·费什也给出了高度评价。在他看来,“虽然中国踏入玛雅世界的时间尚短,但我深信中国学者将来一定可以为玛雅文明研究做出贡献。”
03.探寻与中华文明的神秘关联
“我们研究玛雅文明,还特别有助于认识中国早期文明的一些重要特征。”
发现十多座重要墓葬
出土大量精美随葬品
李新伟向南都介绍,截至2019年,他带领的中洪联合考古队已经对8N-11号贵族居址完成了整体发掘,其细致程度在科潘前所未有,获得了很多重要的一手资料。
“系统的隧道式发掘,发现十多座重要墓葬,出土大量精美的随葬品,包括翡翠制作的神像等;同时也厘清了这座贵族院落的建筑演变序列,可以和王宫区的资料对比,从贵族家族的角度,深化了对科潘王国兴衰的认识。”考古学者们亲手发掘出了数十件精美的玉器、彩陶器,大量陶器碎片和黑曜石残片,发现了多组艺术水平很高的石雕,包括与中国龙首酷似的羽蛇神头像、玉米神头像等,其中一处“龙头神鸟协助玉米神重生”的雕刻,修正了以往对类似雕刻的错误解读。
同时,中国学者们对于玛雅文明与中国早期文明之间的“神秘关联”也有了更深切的体会。
李新伟告诉南都记者:“我老师的老师——著名考古学家张光直先生曾提出过‘玛雅—中国文化连续体’的假说,即认为中国文明和中美洲文明实际上是同一祖先的后代在不同时代、不同地点的产物,因此才会在很多方面呈现出相似性。我们的实地研究发现,确实是有很多的相似性。玛雅最兴盛的时期,年代上相当于我们的隋唐时期,但这个文明的很多表现,和我们商代以前的文明特别相似,特别是与距今5300年至4300年的良渚文化的共性非常引人入胜。所以,我们研究玛雅文明,还特别有助于认识中国早期文明的一些重要特征。”
被疫情阻隔的3年里,中方专家仍然与洪都拉斯当地的工作团队保持联系,组织完成了整个8N-11号院落的修复和加固,对出土的黑曜石、植物遗存、人骨等也展开了多学科的研究。
李新伟介绍,目前,项目已经进入到了最后的资料汇编、整理阶段,下个月,他就要再次飞往洪都拉斯统筹相关工作,并制定发掘报告的编写和出版计划。“我们会出版中国学者的第一部关于玛雅文明的学术报告,介绍我们的考古发现、建筑的演变过程等,应该是中文和西班牙文双语版本,大约200万字的篇幅。希望我们在明年能够完成这个报告的编写,这样,在明年底或者后年就可以出版,相信会有比较重要的学术意义。”
将有新一批中国学者到洪都拉斯从事新发掘项目
2023年3月26日,中洪两国正式建交。洪都拉斯人类学和历史研究所西部地区代表萨尔瓦多·马丁内斯表示:“我们与中国的考古合作还有很大潜力,两国建交为此提供了更多机会。”
李新伟也认为:“在这种情况下,肯定会推动我们的考古工作。”他透露,接下来还会有新一批中国学者前往洪都拉斯,从事新的发掘项目,有可能是某一任科潘国王的居住区,“建交以后,我想中国的专家可能还会参与到洪都拉斯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修复工作中,甚至参与到当地的旅游开发中,在这些文化遗产的利用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展示我们对世界文明的关心,以及文化的软实力。”
而在科普方面,李新伟与他的工作伙伴李默然、钟华、冯玥合译的《墨西哥与中美洲古代文明:考古与文化史(上下册)》,今年3月已在三联书店出版,这是目前最好的介绍中美地区文明的中译本,虽然不是专为普通公众而写,也具有一定的通俗性和趣味性。
此外,他也在推动中洪两国合作办展,希望早日将科潘考古历年来出土的精品文物,包括中国学者亲手发掘出的文物带到国内展出,让更多中国人感受玛雅文明,也更关注世界文明。
李新伟说,面对博大精深的玛雅文明,中国学者如要达到欧美已经积累的高度,可能还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但至少现在,我们已经站上了这方国际舞台,并且正在发出独创性的、富有价值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