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想过万米深海之下的场景么,在那片黑暗的虚无领域中,会隐藏什么秘密,是诡异的海底人吗,还是其他不为人知的生物呢?
事实上,早在2010年时,日本科学家们就曾下潜到如此深度的海域中进行探测,可令人震惊的是,在微弱的灯光中,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些本属于此地的人造产物,还断言这对于世界而言将是灾难前兆。
那这些人造物究竟从何而来,又如何引发世界性的灾难,且让我们从世界和海洋说起。
海洋:地球主旋律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2015年的一封辞职信,几乎引爆了互联网,短短的十个字让无数深陷生活困局的人意识到,除去眼前的苟且外,其实诗和远方也是存在的。
可我们生活的世界究竟有多大呢,我们又能到哪些地方看看?
显然,按照现实情况来看,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应是相反的,即我们生活的世界很大,但我们能去看看的地方却很小。
这主要是因为,人类作为一种陆生生物,陆地才是我们主要活动的区域,这意味着,我们能够到达并驻足欣赏的地方,也大多是陆地景观。
然而,就是这个我们要用一辈子才能走遍的陆地,其实仅占世界大小的30%左右,至于剩余的近70%,则主要是由海洋组成,如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一流。
因此,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为,海洋其实才是地球的主旋律,我们生活的地球,若不是因人类生活在陆地,或许应当改名为“水球”的。
或许也正是源于这种占比,所以人类对于海洋的探索和征服,自古就从未停止过,从最早的郑和下西洋、麦哲伦环球航行,到之后潜水设备的发明,再到现代的中国蛟龙号的万米潜海。
可以说,人类一直以科技为工具,在征服海洋的这条道路上不断奔跑着,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就算是科技超前的今日,人类对于海底的探索度依然没有突破5%。
这听起来可能有几分玄幻,可却也是事实,按照科学家定义,海洋深度总共可分为五层,分别是200米以上的海洋上层、200至1000米的海洋中层、1000至4000米的海洋深层、4000至6000米的海洋深渊层,以及6000至10000米以下的超深渊层。
在这五个分层中,人类能够谈得上“活动”的,其实仅有200米以上的海洋上层,而且在此地活动的还大多是专业潜水员,对于一般的爱好者和戏水者来说,十几米的海域就已经是极限了。
毕竟,在往下的海洋中层,若不借助设备辅助,那人类纵然是携带氧气瓶,也是无法进行吸氧的,因为此地已高达29个大气压,人类要想正常呼吸已是不可能。
这意味着,再往下的深度,人类就只能依靠操控设备来进行了,比如人造潜水器。
然而,在1000米以下的海洋深层中,阳光就已经无法再渗入了,也就是说,1000米之下的海域只有无尽的黑暗,潜水器只能依靠可怜的灯光,来对偌大的海域进行探索。
说实话,这简直就像深夜秉烛前行,人类能看到的区域实在太小太小,这使得探索力度开始无限缩小,几乎只能对某一区域进行定点勘测。
不过,与大家设想有所出入的是,在其后的海洋深渊层和超深渊层,由于温度过低,能够生存的生物其实很少很少。
可也正是在这个区间,探测的科学家们却发现了人造物的迹象。
深海之灾
在1983至2014年间,日本海洋研究开发机构,就曾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保护监测中心合作,在北太平洋西部、日本群岛周围,以及马里亚纳海沟边缘和帕拉海沟处进行深点探测。
执行本次探测任务的是日本生产的潜水器,它能够执行最基本的拍照和摄像,这让联合专家组对深海情况有了直观的认知。
但根据传回的数据,专家组却从中辨认出了一种人造产物--------塑料,而且,令人心惊的是所有探测区域都出现了它们的身影。
为了让检测数据更精准,专家组总共进行了近5010次下潜,检测到了3425件人造物件的碎片,而塑料则占据了约33%的比例,是当之无愧的“榜首”。
无独有偶,2020年11月时,我国的“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也曾在潜入马里亚纳海沟时,发现了这些塑料的身影。
要知道,此处深度足有万米,是世界海洋的最低点,却依然遍布着塑料,这让人不禁后背发凉。
这主要是因为,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人类就已经进入到了塑料的制造时代,而对海洋的塑料排放也正是始于那时,但历经数十年的发展,人类一直以为塑料仅限于海面漂浮的塑料,可如今海底的新发现,让人们不得不重新判定塑料污染的等级。
据日本海洋地球科学与技术机构的海洋生物研究员中岛良太描述,人类社会每年要排放超过1000万吨的塑料进入海洋,可漂浮在海面上的其实只是很小的部分,绝大多数早已沉入海中,又或者化为了更细小的颗粒。
不过,可千万不要以为塑料化成颗粒就失去危害性,相反,变成颗粒状的塑料,对于生物性的杀伤性变得更大。
位于美国加州的蒙特利湾水族研究所,就曾针对塑料颗粒进行过一次探测,他们对5至1000米深的海域进行了水质采样,还顺带捕捉了生活在各深度的生物。
在经历一番化验后,他们发现无论是哪一个深度的水域,其实都已经布满了塑料颗粒,甚至还在远洋红蟹和巨型幼形海鞘的体内,也发现了被吞食的塑料颗粒。
另外,赫尔约克医学院和英国赫尔大学也曾开展过相关实验,但不同的是,他们研究的对象是人。
专家寻找到十三位志愿者,对他们的血液进行采样化验,可令专家震惊的是,十三份血液标本中,竟有十一份血液存在着微塑料,且数量高达39种。
显然,这意味着,塑料的污染已经逐渐转移到了生物体内,尽管,如今还没有相关证据表明,微塑料会对人体带来实质性危害。
但塑料终究是一种不可分解的产物,它在体内一旦完成大量的积累,又如何不产生“质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