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陨石撞击说”被否定后,地质学家对“撒哈拉眼”做了大量的勘探工作。经过深入研究,他们提出了更合理的解释,即“穹丘结构和差异风化”。简单来说,所谓“穹丘”,是指在地平面上“拱起”的一种地质构造。一般来说,如果地表下有大量的粘性流体(如岩浆)上涌,但上涌的趋势被地表的岩石等物质阻挡,那么就很可能形成“穹丘”。科学家推测,数十万年前,由于地质活动的影响,在这片区域的表面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穹顶”。地质活动平息后,这个“穹丘”进入了漫长的风化过程。
由于穹窿内岩石成分不同,相对较软的岩石(如石灰岩、泥岩)易受风化侵蚀,会逐渐形成洼地,而相对较硬的岩石(如石英岩、辉长岩)由于不易风化,会逐渐形成凸出的环形脊。这就是所谓的“差异风化”。在这种机制的长期作用下,撒哈拉眼具有独特的同心结构,使其看起来像一只巨眼。至于它的蓝色眼球,是用石英岩装饰的。
起初科学家推测“撒哈拉眼”形成的原因应该很简单,即在遥远的过去,一颗来自外太空的陨石撞击到这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陨石坑,并慢慢风化,从而逐渐形成了这种奇特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