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家家户户的厨房里,都放着一种调味品--味精。味精作为中国人必备的调味品之一,但是不知道啥时候就变成了有毒物质。也渐渐的离开了人们的厨房,也是人们口中的“慢性毒药”。
味精的有害言论起源于西方国家。1968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一篇文章吹嘘了在中餐馆就餐后的一系列不良反应。造成这些不良反应的原因是中餐馆在食物中添加味精。没想到,这篇文章引起了全球关注,全世界都开始恐惧味精,并将味精与中国餐饮联系在一起,被称为“味精综合征”,即“中餐馆并发症”。就这样,中式餐饮的莫须有罪名成立,味精开始成为众矢之的。
看来,一些西方国家确实雄心勃勃,其目的并不简单。随着事情不断发酵,科学结论一一推翻了此前的谬论。新西兰FSANZ明确提出大量证据,这些反应其实是和中餐并发症没啥关系。而写这个文章的作者其实就是对味精过敏罢了。
此外,还有人说味精摄入过多会引起高血压。这种说法从何而来?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味精的形成。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C5H8NO4NA),是钠离子和谷氨酸离子形成的结晶物质。事实上,在味精中的一些物质不光没有害,而且适量食用还能对身体有好处。即便如此,婴儿也不应该吃味精。
众所周知,味精和食盐中也含有钠离子,所以很多人不考虑真实情况,大肆宣扬味精吃多了会导致高血压。事实上,味精和食盐放在一起,不仅不会增加钠离子摄入,反而会减少N
a离子的数目。很多人不知道,味精加热到一定温度,可能会出现一种叫“焦谷氨酸钠”的物质,这种物质会破坏食物的美味,但不会危害人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