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主页 > 历史趣闻 > > 正文

知县虽然都是正七品 但岗位不同 地位和仕途就会拉开明显的差距

知县的等级虽然都是正七品,但不同的岗位和地位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对仕途的发展也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在清代常州府地区的县级行政区划中,有几个县是可以作为例子来说明这种差距的存在。江苏省的常州府下辖着八个县,包括武进、无锡、江阴、宜兴、靖江等县。

IMG_256

在清代,县级行政单位并没有严格的等级制度,没有明确的分等标准。然而,县级官员的等级差异主要体现在他们所面临的具体情况上。根据吏部的评估标准,各县和州、府的长官被划分为“冲、繁、疲、难”四个等级。

简单来说,“冲”指的是地理位置突出,位于交通要道之处;“繁”表示行政事务繁多;“疲”表示财政赋税多有亏欠;“难”则意味着社会风俗不纯,犯罪事件较多。

基于这种评估标准,清代的吏部对全国的每个县以及州、府的官员进行了细致而严格的评估,将官员的官缺划分为“冲、繁、疲、难”四个等级。这种划分以官缺为基础来确定官员的等级,是清代特有的政治特点,相比于明代仅仅以赋税多寡来区分县的大小,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江苏省作为清代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其府、州、县的官缺有60%以上属于要缺,也就是说,同样是担任知县,到江苏省任职的官员资格要比其他省份更高。

IMG_256

在江苏省的常州府下,武进县和靖江县的差别就很明显。武进县作为府城,属于四字最要缺,而靖江县则是一字简缺。虽然这些知县的官阶都是正七品,但由于缺的不同,他们的任职资格有着天壤之别。

根据规定,四字最要缺和三字要缺的知县并不纳入吏部的铨选范围,而是由当地督抚提请举荐,吏部予以任命。实际上,由于缺分的存在,清代吏部的人事任免权大大受到了削弱,对于知县的任免更多地依赖于各省督抚的决定。

初次担任知县的官员如果被分到常州府,那么百分之百会被派往靖江县,因为常州府下属的县中,只有靖江县属于一字简缺。这也意味着,在靖江县任职的官员需要经历更加严峻的考验和挑战。

如果在任期内取得了政绩,五年后就有可能得到升迁,但升迁并不意味着品级的提升,通常只是调岗的结果。以常州府为例,靖江县的知县在表现良好的情况下,可能会被调至二字中缺的宜兴、荆溪、江阴三县担任知县,或者有背景且擅长做官的官员,也有可能被任命为无锡、金匮这两个三字要缺的知县。然而,初次岗位调动中,他们很少会被调至首县武进、阳湖这两个最要缺的知县岗位。

IMG_256

清代知县的升迁并不容易,大部分知县一生都难以获得晋升。虽然有年龄、出身、意外等原因的影响,但缺分制度也是主要原因之一。一个简缺知县要想突破正七品的门槛,必须经历中缺、要缺、最要缺这三个阶段的考验,难度不可忽视。

而武进县的情况则不同,作为四字最要缺的县,只要稍加努力,就能轻松突破正七品的限制,升任知州或通判的机会近在眼前。

因此,虽然这些知县在官阶上都是正七品,但武进县的知县在实际等级上要比靖江县高出两个身段,他们的含金量和仕途前景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是同为知县的两个官员,在地位和发展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奇闻异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