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主页 > 历史趣闻 > > 正文

唐文宗明明有儿子,为何要立侄子为太子?五个候选人为何无一善终

开成五年(840年)正月,唐文宗走向了生命的终点,临终前,他郑重其事地将太子李成美托付给宰相班子。

世上有一种揪心的距离叫“咫尺天涯”,它明明只有一步之遥,却永远也达不到。李成美就体会到了这种痛苦,龙椅就在眼前,但最终坐上去的却是叔叔李炎(唐武宗)。

皇位之争是血淋淋的,几天后,失败者李成美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他被唐武宗赐死于家中,结束了年仅14岁的生命。

李成美是唐文宗选中的第五个接班人,其余四个接班人跟李成美一样,都不得善终。奇怪的是,李成美并不是唐文宗的儿子,而是侄子。

唐文宗明明有两个儿子,为何选中了李成美呢?其余四个接班人又为何不得善终呢?

为了方便阅读,我们先将唐穆宗五子及其子孙的关系列表如下(也可以参看插图):

◑长子李湛(唐敬宗):有六子,分别是李普、李休复、李执中、李寀、李言扬、李成美

◑次子李昂(唐文宗):有两子,分别是李永、李宗俭;

◑三子李溶(安王):世系不详;

◑四子李炎(唐武宗):有五子(与本文无关,省略不表);

◑五子李凑(漳王):世系不详。

黑体字的五人,就是参与皇储之争的五位候选人,其中李普、李成美是唐文宗的侄子,李永是唐文宗的儿子,李溶、李凑是唐文宗的弟弟。

☞第一候选人:晋王李普,幼年早夭

在唐敬宗之前,唐朝皇位恪守父子相传(除了中宗、睿宗兄弟相传外),很平稳。但由于唐敬宗作死,年仅18岁就将自己搞崩了,留下六个奶娃子,给皇位传承带来严重的危机。

最年长的皇子李普才2岁,按照历史的经验,这种情况下如果幼主称帝,配套的结构一定是太后临朝称制,或者权臣辅政。

大唐早就被武则天搞怕了,后来的皇帝连皇后都很少立,怎么可能允许太后插手朝政?除非大唐想重演南北朝的权臣当道,否则权臣辅政这种模式也不可能被接受。

这两条死路堵死了李普即位的可能性,因此大唐的皇位传承被迫采用兄终弟及,在宦官王守澄、梁守谦,以及宰相裴度的拥戴下,唐文宗坐上了龙椅。

唐文宗即位后,对侄子李普视如己出,一直想立这个侄子为太子。遗憾的是,李普命不长,于太和二年(828年)病逝了,年仅4岁。

唐文宗深感悲伤,下旨追封李普为“悼怀太子”。

☞第二候选人:漳王李凑,含冤而亡

您别看李普年幼,但作用却很大,他活着,朝堂就很安静,因为大伙儿都知道皇帝对接班人已经心有所属;他死了,朝堂就暗流涌动,因为所有人都掐着股本试图插一脚捞一票。

谁是众人最看好的“潜力股”呢?唐文宗的幼弟漳王李凑。

史书对李凑的评价是“贤明,有声望”,书读得好,有文学才华,恪守礼教,是个孔夫子的好学生,以宰相宋申锡为首,对李凑好感度满满。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大热”的结果往往是“大冷”,尤其是在皇储之争这种充满诡谲的环境里,出头鸟通常最倒霉。

李凑果然中枪了,猎人叫王守澄,一位曾经拥立了唐穆宗、唐文宗两位皇帝的权阉。

唐文宗虽然是由王守澄拥立的,但宦官集团对皇权的威胁,让他意识到必须及早限制王守澄的权力,因此唐文宗便拉拢宋申锡等大臣共同对付王守澄。

王守澄很狡猾,他炮制了一个“宋申锡阴谋拥立李凑案”。唐文宗拿到所谓的审讯结果顿时震惊了,他不辨真伪,下旨将宋申锡变为司马,李凑也被废黜了王爵。

太和九年(835年),李凑在幽居中含冤而亡。当年,“甘露之变”爆发,唐文宗这才意识到冤枉了李凑。他悔恨不已,下旨追封李凑为“怀懿太子”,以表达自己的内疚之情。

☞第三候选人:鲁王李永,离奇暴薨

您可能会问,唐文宗明明有两个儿子,为何眼睛总是盯在侄子和弟弟身上?儿子不是亲生的吗?

当然不是,唐文宗的两个儿子,次子李宗俭应该早夭,史书从头到尾仅留下一个名字。长子李永则很不成器,好玩乐,很有爷爷唐穆宗和大伯唐敬宗的“风范”,而且累教不改。

这就是唐文宗宁可把希望寄托在侄子和弟弟头上的原因,不过我认为这个说法很不靠谱。

李永的年龄跟李普大致相当,也就是说,那时候李永也就是个幼儿园刚的孩子,淘气是有可能的,能坏到什么程度?

真正的原因是唐文宗偏心,他不喜欢李永的生母王昭仪,而是宠爱杨贤妃。这位杨贤妃不是个安分的女人,凭借恩宠不断构陷王昭仪母子。

李普病逝、李凑被贬黜后,唐文宗“勉为其难”,终于在开成元年(831年)宣布册立李永为太子。

这位杨贤妃很不可理喻,她没有儿子,却偏偏要跟太子作对,一点也不为自己的未来打算。唐文宗也算得上半个明君,但在家事处理上却弄得一地鸡毛,由于听信杨贤妃的挑唆,他对儿子越来越不满。

开成二年,唐文宗怒气冲冲地宣布要废黜太子,此时距离李永被立为太子才五年,年龄也才13岁。

作为父亲,对未成年的儿子如此处置,毫无疑问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行为。大臣们都看不下去了,劝他说,太子毕竟还年幼,可塑性很强,储君是国之根本,怎可轻易废黜?

唐文宗没办法,只好退而求其次,将李永幽闭于少阳宫。

第二年,李永暴毙于少阳院,同一年,王昭仪也死了。人们一致认为,母子俩很可能都死于杨贤妃之手,或许也有唐文宗的参与。

唐文宗让我不由想起“燕啄皇孙”的故事,实在难以想象,父亲如何能对唯一的儿子、未成年的儿子干出如此灭绝人性的事?人伦之亲,在这一刻被击得粉碎。

李永死后,唐文宗似乎才有所醒悟。有一天举办宴会,席间由一对父子表演杂技,儿子爬上高高的杆子做动作,父亲昂首在杆子底下围着儿子转,生怕儿子会掉下来。

唐文宗突然哭了:“朕贵有天下,却不能保全唯一的儿子。”随即,他下旨将那些诋毁太子的人全都杀光。当然,最大的凶手杨贤妃依然逍遥法外。

☞第四候选人:安王李溶,被逼自杀

杨贤妃其实也不算笨,她在搞掉太子的同时,早就为自己找好了退路,唐文宗的弟弟安王李溶就是她未来的幸福。

原来,杨贤妃早就跟李溶达成了协议,她要帮李溶爬上储位。李永死后,杨贤妃毫不避讳地将李溶推向了前台。

这种女人我们只能说她太蠢,不懂得朝堂的水有多深。且不论大臣们能不能接受一个女人指手画脚,恐怕宦官势力也不会允许外戚上位,甚至连唐文宗本人也不会接受李溶。

果然,以宰相李珏为代表,坚决反对拥立李溶。

兄终弟及相当于嫡系发生了改变,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被采用。通常情况下,假如皇帝无子,会以过继子为皇嗣,以保证嫡系一脉相传。

唐文宗即位之初,儿子和侄子们都太小,考虑弟弟情有可原,如今侄子们都长大了,怎么还会考虑弟弟?

只能说杨贤妃利欲熏心,只想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都没顾及唐文宗的感受。

这一次,唐文宗让杨贤妃失望了,他选择了力挺李珏,册立唐文宗的幼子陈王李成美为太子。

“出头鸟”李溶的下场很凄凉,唐文宗驾崩后,他与杨贤妃一起被继任皇帝赐死了。但继任皇帝却不是太子李成美,而是李炎。

☞第五候选人:陈王李成美,失位遇害

选太子跟变戏法似的,既紧张又刺激,只有等遮盖的布揭下来,人们才能看清结局。

李成美已经是太子了,也获得了大臣们的拥戴,怎么就落败了呢?

只能说,那时候的大唐朝局太复杂,除了外朝的文官集团,还有一股最牛叉的势力存在,他们可以做到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宦官。

就在唐文宗弥留之际,宦官仇士良和和鱼弘志发话了:李成美年幼,不足以承担国之大任,陛下有旨,废李成美太子之位,改立颍王李炎为皇太弟。

李珏等人傻了,明知这是仇士良矫诏,但皇帝已经不能说话,兵权在仇士良等宦官手中,他们能怎么办?脖子终究没有刀硬,认命吧。

就这样,李成美竟然在最后一刻被挡在了龙椅之下。

唐武宗李炎即位后,在仇士良的唆使下,下旨将李溶、杨贤妃、李成美全部赐死,再次上演皇家骨肉相残的悲剧。

这一次唐武宗得益于宦官势力的拥戴,可是六年后,他也尝到了宦官们给他留下的痛苦。

会昌六年,唐武宗去世后,宦官马元贽也以皇子年幼为由,将龙椅塞到了“傻皇叔”李忱的屁股下。

曾经辉煌无比的大唐帝国,就这么被折腾得奄奄一息。

奇闻异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