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有多狠?宁可把将士冻死也不发棉衣,11年后才发现他的高明。当东汉逐渐走向衰落,诸侯争霸,英雄豪杰如繁星般璀璨,此时的诸葛亮以他出类拔萃的才智赢得了人们的尊重,而汉室的刘备,始终执着于复兴汉朝的大业。在这个乱世之中,三国魏、蜀、吴如同天上的三颗明星,各自带着自己的魅力和底蕴。
然而,在这场胜者为王的游戏中,究竟谁能笑到最后,无人能预知。其中,尽管曹操、刘备、孙权的名字鼎鼎大名,但另一个名字——司马懿,对你我来说,应该也并非陌生。
那个与诸葛亮才智匹敌,策略高超的司马懿,有人甚至将他比喻为“坟墓中的猛兽”,意喻他狡猾而且阴险。在公元237年,司马懿在军事行动中,他的军队在严寒的环境下行军,却没有向士兵们分发棉衣。对此举动,全世界都在问,司马懿,你为何如此残酷?你不怕世人的唾骂吗?
众多疑惑和质疑涌向司马懿,他却始终面不改色,心不跳动。不发棉衣,这看似冷酷的决定,其实是司马懿早已谋划的一步棋。只是那时的人们,都没能看透他的意图。直至十一年之后,人们才恍然大悟,这一切原来都是司马懿早已设下的战略。
要探究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我们需要从司马懿投靠曹操开始。当曹操初次与司马懿面对面时,他便感受到了一股难以言喻的冷意。尽管司马懿年纪比曹操、刘备等人小很多,出生于公元179年,但他给人的感觉却是深思熟虑,老辣狠绝,似乎他的眼神中总是藏着无尽的诡计。
司马懿在曹操心中总是存在着一个警告信号,那是一种来自深层次的警惕。让曹操感到困扰的是,司马懿能以几乎不可思议的方式扭转他的脖颈,几乎足以回望自己的背部,这样的特异功能让人联想到狼的警觉。
与常人大约九十度的颈部旋转相比,他的这种能力格外引人注目。更为深入人心的是,司马懿那锐利、如炬的眼神中透着刚烈的意志,曹操甚至将他比喻为"鹰瞵狼视"。
曹操虽然身负奸雄之名,但对于刘备这样的英勇人物,他内心总是保持着高度的尊敬。即便是他的对手刘备,也在曹操心中有着英雄的地位。然而,司马懿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平衡,让曹操的心始终悬着一块石头,担心司马懿的计谋会对他的大业产生威胁。
司马懿的形象和行为让曹操倍感压力。他不像其他人那样热衷于酒肉朋友,也没有嗜好花花世界,而是喜欢躲在书房中寻求知识。更为让人惊讶的是,他面对外界的压力和攻击时,总能保持一颗冷静的心,不与人争斗,遇事能忍则忍。
就算在诸葛亮公然嘲讽他不男子汉,全无阳刚之气时,司马懿也只是淡然一笑,不以为意,任由诸葛亮的讥讽如春风拂过面颊。
可见,司马懿高度重视"忍"和"藏"的艺术,常常隐藏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愿意炫耀,不轻易发怒。就因为这个,曹操对他的恐惧越来越深,总觉得司马懿的心中藏着什么阴谋。为了防范司马懿可能的威胁,曹操多次教诲自己的儿子曹丕,绝不可以过度依赖司马懿。
曹操对司马懿的警惕刻骨铭心,他深知司马懿狠毒的一面可能酿成巨大的灾难。然而,曹操仍被迫将他留在身边,因为在某种程度上,司马懿对曹操的大业有着重大贡献。他总是能提供精准的策略和建议,让曹操在动荡不安的时代中保持稳定。
另一方面,司马家族在三国时期占有重要地位。如果曹操擅自处决司马懿,将引来司马家族的反击。曹操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所以他选择了利用而非抛弃司马懿。司马懿完全了解曹操对他的疑虑,所以他始终隐藏在幕后,只有在曹操需要他时,他才会给出答复,其他时候则始终保持低调。
然而,随着曹操的去世,对司马懿的防备心态逐渐弱化。曹丕接任后,他没有曹操的统治力,只能依赖司马懿。司马懿像是从牢笼中释放的猛兽,立刻在曹魏政权中显现出他的重要性。
更为严重的是,曹丕在位的时间短暂,仅六年就离世。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必须找到一个能够帮助他的儿子稳定政权的大臣。在反复思考后,他决定再次寻求司马懿的帮助。因此,魏明帝登基后,司马懿再次成为了军中的关键人物,他的权力也开始扩张。
魏明帝尽管年少,却对司马懿有着根深蒂固的戒心。这源自他祖先的教诲,对司马懿抱有的深深警觉。司马懿也领会这种戒心,所以他一直在克制自己,尽量保持一种对政事不感兴趣的姿态。然而,公元237年,当辽东的公孙家族反叛时,魏明帝选派司马懿前往平息叛乱。
这次的出征,给了司马懿一个机会,他可以通过此事暗淡魏明帝对他的疑虑。司马懿速战速决,把辽东城的年轻男子全部肃清,然后快速完成任务。
更巧妙的是,他特意做了一个佯装,让魏明帝误解了他。他没有按照魏明帝的意愿,将给予他的棉衣发放给士兵,理由是魏明帝并未明确指示,他不敢擅自行事。
士兵们骂声一片,他们谴责司马懿的冷血无情。但是当这个消息传到魏明帝那里时,魏明帝反而大感欣慰,他认为司马懿尊重了权力的分层,宁愿忍受士兵们的诅咒,也不敢擅自决定。
司马懿的计谋得逞,他成功地用一连串的行动迷惑了魏明帝。当魏明帝把国家的重任再次交给司马懿时,司马懿终于赢得了曹魏的全体信任。那个隐藏了几十年的野心,终于得以浮出水面。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政变,杀掉了曹爽,魏国的权力从此握在了司马家族的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