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描述古代的电影中,我们往往能看到武人用刀剑对砍的场景。这些人用刀剑对砍后,刀剑却能毫发无伤。那么在现实中,刀剑对砍后真的能毫发无伤吗?别再被电影骗了,那么对战后兵器的情况究竟如何呢?
古代的刀剑
其实别说是刀剑对砍了,就算是用刀剑切肉,切久了也会钝。如果两个武人以搏命的姿态拿刀剑对砍,那么这两把刀剑最起码会出现豁口,而且极有可能崩裂折断。另外很多人往往会忽略刀剑的材料问题,我们现代人使用的刀剑都是由钢制作而成,古代可没有大规模炼钢技术。在中国出现炼钢法之前,古人要制作钢只能靠铁块渗透法、灌钢法和炒钢法等手段。
这些方法的钢铁产量极低,这导致钢在古代一直是非常稀缺的战略资源。正所谓好钢要用到刀刃上,说的就是这种情况。所以古代的刀剑基本由青铜和铁制造,在硬度和韧性上远不如现在的钢制刀剑。我们现代随便造一把钢制刀剑,放在古代都是神兵利器,我们现代刀剑在对砍的时候都会崩口折断,古代刀剑就更是如此了。
古代的盔甲
不单单是刀剑对砍结果毫发无伤这种事情,影视作品中的漏洞其实还有很多,最典型的就是盔甲和马镫。在各类影视剧中,盔甲的作用往往会被无限削弱。然而在现实中,刀剑和箭矢很难突破盔甲的防御。在大众印象中,火枪的出现淘汰了盔甲。在大方向上的确如此,但最早的火枪并没有完全淘汰盔甲,甚至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战场上还有穿盔甲的部队。
在古代,人们对于盔甲的重视远远高于对武器的重视。一个古代人如果家里摆满了武器,那么他依旧可以招摇过市。但如果他家里有几套盔甲,那么官府有权以谋反罪来处理他。
再以秦朝的军功爵位制度为例。在相关制度中,秦国士兵每杀一个敌人可以晋升一级爵位,但这个敌人可不是普通士兵,得是带甲的敌军。秦兵要想晋升爵位,杀多少轻步兵都没用。可见在古代人眼中,军人穿没穿盔甲完全是两个概念。在影视剧中,那些穿盔甲的士兵被砍一刀就倒的情况根本不可能发生。
马镫的历史
至于马镫,其实最早是两汉时期出现的。而且最早的马镫和现代的马镫完全是两个概念,最早的马镫是单边马镫,只是一个纯粹的上马工具。这种单边马镫一直延续到了西晋时期,后来到东晋和南北朝时期,真正能帮骑兵骑马打仗的双边马镫才开始出现。
所以像国人非常熟悉的《三国演义》,里面骑兵们骑马跨刀踩马镫的场面不可能出现。也许当年关二爷的确是骑着马斩了华雄,吕布在马上也天下无敌,但他们不可能在马上踩着马镫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