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主页 > 历史趣闻 > > 正文

令明王朝蒙羞的土木堡之变,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正统十四年,按照我们的公元纪年法,这一年应该是公元1449年。

这一年大明王朝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他们的皇帝明英宗被也先率领的瓦剌大军给活捉了,这件事被称为土木堡之变。

而距离明英宗亲率大军出征瓦剌,也不过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却发生了如此一件令大明朝脸上蒙羞的事。

宦官之祸,王振专权

土木堡之变之所以发生,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王振的责任。

王振这个人,祖籍山西蔚州,那时的他只是一个生活落魄的平头老百姓。明宣宗在位期间,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毅然抛弃了自己的老婆孩子,选择自阉入宫。因为他认得几个字,又颇受别人的喜爱,经过一步步的高升,他被任命为东宫局郎,成为了幼时的英宗身边最为亲近的人。

后来英宗即位以后,对王振非常倚重,甚至称呼他为先生。王振也终于实现了他入宫时的梦想,出人头地,尽享荣华富贵。

而此时,太皇太后张氏病死,三杨中也只剩下杨溥一人在内阁苦苦支撑。如果说此前还有张太后和三杨对王振进行制约与震慑的话,那么此时的他除了皇帝,已经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了。

得到大权后的他,开始扶持自己的势力,并且公开卖官鬻爵,侵占民田。惹得天怒人怨,却无人敢言。

当初朱元璋为了防止后世子孙出现宦官干政的局面,特意立下了“内臣不得干预政事,违令者斩”的牌子。但是这块牌子却被王振派人给除去了,从这以后,他就开创了明朝宦官为乱的先河。

说了这么多,又跟土木之变有什么关系呢?别急,咱慢慢讲。

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不是孤立的,正如多米诺骨牌一样,它们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王振在独揽大权,变得嚣张跋扈以后,越来越失去了对事情的准确判断,甚至可以为了一己私利,不惜牺牲整个王朝的利益。可以说,土木堡之变就是在王振这样的心态下发生的。并且整个土木堡之变前后的时期,看起来就像是一盘大棋,王振就是操盘手,而如果王振没有获得这样的权力,他是没有能力下这么一盘大棋的。

瓦剌崛起,野心勃勃

从宣德年间开始,瓦剌部落势力壮大,一举吞并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另外一个部落鞑靼部,打破了原有部落间的平衡。当也先成为了瓦剌部的首领以后,延续之前一贯的传统,向明朝进贡骆驼、马匹等物,然后向明朝换回布匹、茶叶等生活必需品。因为得到的基本上都多于他们送出去的东西,所以他们很乐意这么做。

瓦剌其实每年都会虚报进贡的使臣和物品的数量,为的就是多骗一点明朝的财物。而明朝政府为了换取边关的安宁,对此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基本上是有求必应。

此前王振也是这么做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事就过去了。可是正统十四年也先再次派使者进贡的时候,王振却玩真的。要求礼部按照进贡的实际数量给予赏赐,又把马匹的价格削减了五分之四。

也先的使臣回去以后,把这事向也先报告了。没有得到自己心中理想的财物,也先当然勃然大怒。于是在第二年七月,他就率领大军,兵分四路向辽东、宣府、大同、甘州进攻。

再结合也先进贡时他的表现,突然变得开始针对瓦剌部落,这种行为完全可以理解为他的故意挑衅,他故意激起也先的怒火,完成瓦剌进攻明朝的最后一击。

而事情的发展完全如他所料,也先确实发起了对明朝的战争。

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此时的王振已经达到了权势的巅峰,他需要一场战争的胜利,来满足自己的那种虚荣心。如果跟着皇帝御驾亲征的话,一旦战胜,那么作为劝谏皇帝亲征的第一人,他势必会更加得到皇帝的赞赏,而他本人也能从胜利中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至于输,那是他从未想过的。因为在他的眼里,区区游牧部落,整天缺衣少食,又怎么敌得过自己的正规军队呢?

最终明英宗听取了王振的建议。

也先也出于维护自己本族的利益,认为自己已经有能力通过军事行动,从明王朝身上榨取一笔横财,再加上王振的怂恿和鼓动。所以发动一场战争在所难免。

当这一盘大棋下到最后,下棋的人也操控不了棋子,只能随势而动,土木堡之变也就此发生。

奇闻异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