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5年9月5日,看似平静美好的一天,却因一个人的离世,而画上了句号,这个人就是晚清名臣左宗棠。
在很多人看来,左宗棠堪称晚清时期“最难搞”的男人,因为没有人能像他这样,以雷霆万钧之势夺回六分之一的江山。
也没有人能如他一般无畏只手遮天的慈禧太后,更没有人会像他一样为了国家的利益,与文武百官分庭抗争。
他的离世,意味着清朝陨落了一位忠臣,也意味着清朝最后的支柱轰然倒下。
当他的死讯传到朝中之时,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就连慈禧也为其悲痛落泪。对于这位曾立下过汗马功劳的老臣,朝廷自然是让给予嘉奖的,而嘉奖的方式之一,就是给左宗棠定下一个谥号。
但如何给左宗棠一个好的谥号,就成为了朝臣们的当务之急,负责这件事的大臣为左宗棠拟定了四个谥号,却都被慈禧否决了,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谥号,就是指古代皇帝、诸侯、大臣等身份尊贵的人物去世后,按照他们生前的功劳与过错,给他们拟定的一种带评判性质的称号。
一般来说,只有为社会、为国家做出过巨大贡献的官员,才能够得到统治者给予的谥号。
谥号的选择,要根据古代专有的谥法,通常“武”字,会用在那些军功赫赫的武将身上,如南宋作为中心四将之一的刘锜,一生抗金,死后得到的谥号为“武穆”。
而左宗棠在世期间,为清朝南征北战,不仅多次带兵镇压叛乱,还收复了新疆地区,按理来说,他的谥号中要是带有“武”字,也是当之无愧的。
然而,一个“武”字,并不能完全概括左宗棠的一生,因为左宗棠是个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六边形战士。
不仅是有名的武将,也是一位政治家,可与曾国藩相提并论,所以用“武”来给左宗棠定谥号,就显得过于单薄肤浅了。
所以朝臣们冥思苦想了很久,最终决定以“文”字开头。在谥法中,“文”字的含义有很多,比如经世之文、为德之文、博学之文。
相对于“武”字而言,“文”字就显得丰富多了,最终他们为左宗棠选择了“文忠”二字作为谥号,不过这个提议却被慈禧太后否决了。
在慈禧太后看来,“忠”字虽好,却不足以褒扬左宗棠的功绩,于是便问可有更好的谥号?
负责拟谥的大臣们见问,顿时哑口无言,一时之间,也找不到合适的措辞。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他们向慈禧太后引荐了一个人学者——许庚身。
许庚身是咸丰时期的举人,后考取内阁,成为了修史的官员,在清廷枢垣军机处任职三十余年,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不小贡献。
许庚身博览众书,通晓天文地理,特别是对大清的山川河流,风土人情,都有着很深刻的了解。
所以大臣们给慈禧娘太后举荐他算是选对了,许庚身一出手,就帮慈禧太后解决了这个难题。许庚身提议,左宗棠可谥为“文襄”。
“文”字,自然不必说,非常适合左宗棠,而这个“襄”字,就大有含义了。
据说,“文襄”二字,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晋文公和宋襄公,都能称得上是雄韬伟略的霸主,在诸国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所以,后世人取“文”字与“襄”字作为谥号,用来封赏那些有经世之才,又立下赫赫战功的重臣。
并且在谥法中,也有“因事有功曰襄”的说法,古往今来,谥号中带有“襄”字的人,要么就是征战有功的名将,要么就是有大德于天下,可见“襄”字含义极好。
并且,在清朝的历史上,也有几位谥号为“文襄”的治国能臣,左宗棠以此为谥号,是为最佳。
慈禧听后,也觉得十分满意,就正式追谥左宗棠为“文襄”了。
左宗棠的一生极具传奇色彩,前半生科考失败,郁郁不得志,后来大器晚成,成为了远近闻名的重臣,无限风光。
去世之后,亦得到了皇帝与太后的嘉奖,百姓们痛哭流涕,为其送行。
他戎马一生,却也改变不了清朝衰败的命运,去世之后更加无法阻挡其毁灭,在他去世后第二十七年,大清王朝的统治也最终是走向了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