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主页 > 历史趣闻 > > 正文

一亿两白银,外加一个辽东半岛,李鸿章在日本挨的那一枪确实划算

  导读:本篇文章由网友(雾里寻你),通过网络收集整理的关于“一亿两白银,外加一个辽东半岛,李鸿章在日本挨的那一枪确实划算”的相关信息,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详细内容吧!

一颗子弹的代价有多大?放眼世界历史,恐怕还得属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李鸿章在日本挨的那一枪,仅从账面数据上来看,这颗子弹的价值高达一亿两白银,外加一个辽东半岛。

甲午战败日本狮子大开口

光绪二十年六月十九日,日本在朝鲜丰岛海面向北洋舰队发起突袭,同日日军向清军在朝鲜的驻地牙山进犯,中日战争正式爆发。

由于日本准备充分,而清军准备不足,清军在战场上连连败退,在海上北洋海军在丰岛战败之后,在黄海又遭惨败。李鸿章为了保存实力,下令北洋海军军舰集中到山东威海卫军港。

日本在海上、陆地获得了重大的胜利,但是日本毕竟是个小国,短时间内发力尚可,但无法对大清进行持久战。所以在日军进攻威海卫之前,高层已经有了“议和”的准备。

当然,谈判桌上的唇枪舌剑远没有一场胜仗更有说服力,对于日本来说只有拿下威海卫彻底消灭北洋海军才能占据绝对的主动权。

日本对大清突然发起战争,引起了各国列强的高度重视,他们担心日本如果进一步侵略中国,就可能引起一场瓜分中国的浪潮,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显然不符合他们的利益。因为列强中除了英国以外,其他各国都主张对华实行“门户开放”,而不是瓜分。

在美国的斡旋下,中日准备谈判,清政府派出户部左侍郎张荫桓和湖南巡抚邵友濂为全权大臣赴日本广岛谈判。但伊藤博文坚持认为和谈的时机尚不成熟,还是那句话,谈判的前提就是要拿下威海卫。

光绪二十一年正月二十三日,日军攻占威海卫刘公岛,北洋海军全军覆没,两日后,日本政府通知清政府,要求派出全权大臣,就割地、赔款、通商等事宜进行谈判。而且日本一再强调,该大臣必须“有名望”。

张、邵二人不用想显然不符合“有名望”这个条件,实际上世人都很清楚,日本政府提到的“有名望”之大臣,就是特指李鸿章。

晚年的李鸿章运气不佳,如果他真是在甲午战争中殉国,哪怕是抑郁病死,他都能保住一世英名,绝不会落下“汉奸”、“卖国贼”的骂名。

二月十七日,李鸿章奉旨出使日本,谈判地点选在了马关的春帆楼,日方的代表则是伊藤博文、陆奥宗光。二月二十四,中日双方举行了第一次谈判。

李鸿章率先发表了长篇谈话,其态度之低调、言辞之恳切完全不符合泱泱大国的风范,甚至还对日本发动侵略战争表示认可,以此来博得日本的好感,企图减轻战争赔偿。

伊藤博文毫不领情,一开口就提出要占领大沽、天津、山海关,天津至山海关的铁路也让日本管理,而且谈判停战期间日军的所有军费也得由清政府买单。

李鸿章见条件如此苛刻,自然不能答应,谈判桌上双方不肯相让,僵持了三个回合。二月二十八日,在第三次谈判无果后,李鸿章一行在回住所的路上,被拥挤的人群挡住了去路,一个叫小山丰太郎的无业人员,对准李鸿章的头部开了一枪。

如果说这一枪直接要了李鸿章的老命,那么他就会成为英雄,偏偏李鸿章命不该绝,这一枪并未击中要害,调养时日后,李鸿章再次走上了谈判桌。

李鸿章这一枪挨得值

行刺李鸿章事件很快遭到国际舆论的谴责,日本政府被推向了风口浪尖。就连日本高层也忧心忡忡,害怕列强会以此为借口进行干涉。

事实也是如此,西方列强不希望日本在东亚急剧扩张,侵犯他们在这一地区的利益,尤其是俄国一直对控制朝鲜和中国东北存有野心。

这一次各国列强很团结,频频向日本政府发难,日本政府内部经过磋商,决定正式停战并在谈判中作出一定的让步。

三月二十三日,中日双方初步签订了《中日讲和条约》也称《马关条约》,内容有割让中国辽东半岛、台湾及所属岛屿给日本,向日本赔偿军费2亿两(原先的数字是3亿两),日本臣民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从事各种贸易活动。

到了这里,李鸿章挨得这一颗子弹就为大清省下了1亿两白银。事情还没有结束,《马关条约》的内容一经披露,引起了列强的极大不满。李鸿章干了一辈子的洋务外交,很清楚条约的内容肯定还得再一次修正,因为割让辽东半岛这一条,就算大清会答应,列强也不会袖手旁观。

在条约正式签订之前,李鸿章做了一个明智的选择,他把条约内容第一时间发给了总理衙门,并叮嘱总理衙门把条约内容及时向各国列强通报。

看到内容后,英国人倒是很平静,似乎不想出面干预。但俄、德、法三国表示要拉一拉偏架,三国紧急会晤并达成共识,决定联合干涉,迫使日本放弃占领辽东半岛。

日本政府也是不见兔子不撒鹰,对三国的口头警告并不买账,见施压不成,三国组成了联合舰队,开到了日本海进行示威。

此时的日本其实也是强弩之末,别说与三国同时开战,就是与中国继续打下去的底气也不足。形势严峻,日本不得不向三国妥协,经过讨价还价,日本最终放弃了对辽东的要求,但坚持要让清政府偿付3000万两的“赎辽费”。

至此中日战争正式拉下帷幕,从整个战争的过程来看,李鸿章是负有领导责任的,但仅限于政治和军事层面,与他个人品行并无关系。

在与日本人谈判的过程中,李鸿章不惜自己的老脸,还差点把老命也搭上,就是为了在谈判桌上争取利益,但他最终还是因为《马关条约》的签订,而被冠以“卖国”的头衔。

试想,如果谈判代表换成了恭亲王,或者是翁同龢,又或是张荫桓、邵友濂,结果会更好吗?答案是否定,只能更坏。

奇闻异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