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蟾岩遗址位于湖南寿雁镇小山洞,是一个由旧石器时代晚期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文化遗址。1988年進入考古人员的视野,洞口距地面5米多,洞内面积达100多平方米,洞内出土大量打制石器和骨、角、牙、蚌制品等,以及大量动物遗骸。
经过1993年、1995年、2004年三次大发掘,遗址的文化堆积厚达1.2—1.8米,显然是长期人类活动的结果。在三次发掘中都发现了陶片,碳14测定结果为1.4—2.1万年,是世界上发现最早的陶片。消息传出后,考古界震惊。2009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报道这一发现。
在发掘过程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一些灰黑色小颗粒,拾起来定睛一看,竟是一粒稻谷!发现了2粒、2粒、5粒,每颗约0.03克,可能是世界上最轻的文物。经碳14测定,1.4—1.8万年,考古界人员激动跳起来。关于水稻起源,有“印度说”、“珠江上游说”、“长江中下游说”,考古界争论不休,何时、何地、什么人培育栽培水稻?这一直是个谜。
玉蟾岩遗址出土的水稻粒在时间上完全碾压之前发现,专家鉴定为栽培种,还保留野生稻、籼稻及粳稻特征,是目前发现最早的人工栽培稻标本。有了这些实物,可以研究人类如何发展“粮食”。这在学术界简直重磅消息,意义重大!
通过研究,数字、文物具体、清晰,有形状、重量和细节。可以想象,当时的居民善于猎杀山禽走兽,也能捕鱼虾螺蚌,山上的猕猴桃、野葡萄、朴树籽、梅等水果即可得到。或许试图栽培大量野生植物,终于找到一种野生水稻,经过无数次栽培失败,惊喜发现金灿灿稻谷。
他们欢呼雀跃,喜极而泣,想告诉今天的我们,然而隔了万年。如今,我们终于读懂了!
通过研究玉蟾岩遗址,逐渐明白了考古学家的疑问。遗址给我们提供了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人类发展的宝贵实物资料,展示了人类从游猎到定居农业的历史演变,尤其水稻的栽培用以证明人类文明进步的里程碑。破解遗址的历史内涵,就是重温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这也是考古学家不断努力的方向。
玉蟾岩遗址给我们展示了人类进步的轨迹,这也正是考古学对人类未来发展的预言。遗址以其无言的宝藏,向我们诉说着遥远的历史,这也是考古学最终实现的价值。我们对玉蟾岩遗址的研究,不仅展示了古代政治文明的魅力,更是一面镜子,映射出人类思想演变的历程。破解每一 layer 的含义,都是一场对古人思想与文化的重温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