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主页 > 奇闻异事 > > 正文

永乐帝上联:灯明月明,大明一统,6岁神童张口就来,令龙颜大悦

  导读:本篇文章由网友(爱到骨子里),通过网络收集整理的关于“永乐帝上联:灯明月明,大明一统,6岁神童张口就来,令龙颜大悦”的相关信息,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详细内容吧!

日月昭昭,故国有明”。

大明是中国最后一个汉族大一统政权,也是中国最后一段强盛的余晖。

因此,不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明朝在咱们中国人的心中,都有一种特殊的情怀。

为什么明朝的地位,在历史上如此重要,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统一”。

如果往前追溯,你会发现在除了明朝之外,离我们最近的汉族统一政权,居然已经遥远至唐代了

而直到元朝末年,出现了一个开局一只碗的叫花子。

他在神州陆沉了将近百年的时候,从零开始,一步步收复了汉人丢失100年的江南。

收复了宋朝丢失200多年的中原,甚至把晚唐时期,已经被胡人政权占领的辽东地区、燕云十六洲、河套地区等全部又收入囊中。

可以说,明朝的建立完全是在一切皆无的基础上,重新恢复了以中国华夏为主体的亚洲朝贡体系、重塑了东亚汉文化圈。

这就是明朝至今依旧被人怀念的原因之一。

它或许不如唐朝疆土辽阔,也或许不如宋朝文化鼎盛。

但是这并不能撼动它独特的地位,也不能够把它的辉煌从记忆中抹去。

如果你见过《明宪宗元宵行乐图》,那么一定会被那个年代的习俗和热闹所折服。

不过今天要讲得事情,虽然也发生在元宵节,主角却并不是明宪宗,而是他的祖辈——永乐大帝。

明朝的统一事业,一直持续到明成祖朱棣时期。

面对着不断扩张的领土,永乐皇帝曾在元宵节当日出了一个对联,以彰显国家的鼎盛未来。

而面对这样一副意义特殊的对子,下面的臣子居然无一人敢作答。

最后,还是一个6岁孩童对出了下联,让朱棣龙颜大悦。

01迁都北京

公元1402年,在靖难之役中,大获全胜的朱棣坐上了皇帝的宝座,而荣登大宝后的他第一件事就是要迁都北京。

朱棣的举动,可谓是让所有人出其不意,要知道都城是一个国家的命脉。

也是一个政权的主心骨,一旦贸然随意变动,轻则朝政不稳、重则天下大乱。

但是很明显,朱棣这次是认真的,同时他做出迁都的决定也并不是突发奇想,而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后所采取的举动。

首先,朱棣在当皇帝之前是“燕王”,封地就在北京城。

可以说自己培养的全部政治班子这时候都在北京扎稳了脚跟。

如果把大本营移动到北京,那么对巩固政权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并且朱棣这个皇位来得名不正言不顺,南京的大臣班底,过去全部是朱允炆的臣子。

如今面对自己这个谋朝篡位的皇上,这些大臣当中肯定有不会信服者。

其次,南京的地理位置,同明朝所面临的战略情况不符。

南京虽然物产丰富、春和景明,而且坐拥长江,能够起到进可攻退可守的作用。

可是,南京最大的问题却无法解决,那就是太靠南方了。

朱元璋早年的主要威胁是北方的元朝政权,所以南京对于朱元璋来说是一个绝佳都城。

可是到了朱棣一朝,明朝的威胁,从元朝变成了退居最北方的北元等游牧政权。

因此,明朝初年为了维系和平,会在北方驻守大量军队,这样无疑对国家是一种巨大的消耗。

如果把都城迁移到北方,那么也能够更有力量去对抗北方游牧,也避免了“天高皇帝远”的尴尬处境。

因此朱棣出于种种考虑,决定不顾众臣的反对一意迁都。

最后经过了多年准备,国家的政治中心从南京城移动至北方。

然而,就在朱棣以为随着都城的变化,一切终将尘埃落定时,一场大火却差点儿打碎朱棣的美梦。

原来,就在迁都后的一个月,朱棣为了庆祝迁都,成功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宴席。

不仅百官命妇们皆盛装出席,朱棣本人也携众皇族一起出场。

然而就在一片热闹声中,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却彻底搅乱了宴会的喜庆。

北京的气候干燥火苗,很快从宴会上蔓延到了附近的宫殿中。刹那间,几座巍峨的宫殿就在熊熊烈火中燃烧。

虽然最后在下人的努力下,这场大火被扑灭了,没有造成什么人员伤亡,可是朱棣的心里还是泛起了隐隐约约的不安。

毕竟自己在反对声中迁都,已经是人心不稳了。

此时出了这种事情,会不会真的是老天爷在提醒他,让他不要如此冲动?

毕竟在几百年前,那个科技并不发达的年代,人们没有什么“相信科学”的观念。

像是各种天灾人祸,都会被认为是上天的指引,所以不光是朱棣,文武百官乃至全国百姓都开始议论纷纷。

时间就这样来到了元宵节,明朝的习俗同如今类似,到了元宵之类的重大节日。

不仅大家要食元宵、看花灯,还会猜谜语、对对联。

因此整个北京城都被一片喜悦所笼罩着,城中也装饰着各种五颜六色的花灯,人们在节日这天纷纷出门游玩。

就连久居深闺的妇人,也都穿上了“白绫袄”、“蓝缎裙”,来到桥上走百病,祈求未来康健。

在如此良辰美景下,朱棣也走出了皇宫,望着一片热闹场景,朱棣突然笑着对身边人说道:“今日元宵,咱们也来凑凑热闹,我这里出一个对联,如果有谁能答上来,我必定重重有赏。”

身边的宦官听了,忙竖起耳朵等待皇帝下一步的动作。

只见朱棣一边望着皇宫外的一片祥和,喃喃自语道:“明朝是定然要统一的。”

接着他转过头,对旁边人说道:“灯明月明,大明一统”,之后便让宦官把对联传达给底下的大臣和百姓。

而这幅对子一出,那些往日精明的大臣,此刻却默不作声。

因为他们知道皇帝这是还没放下那场大火,此刻如果对得不好,触怒了皇帝,那么别说自己,九族的头或许都不够砍得。

于是一时之间,群臣鸦雀无声,都祈祷不要把皇帝的怒火烧到自己身上。

而朱棣左等右等,见大家都没有反应,神色也愈发凝重起来。

虽然这个对子不仅说给了大臣们听,还张贴到了城中给全城百姓看。

可是要知道,大臣们早年都是日夜苦读才得以中举做官的,文采自然非凡。

而城中的百姓多为贩夫走卒,平日里大字不识一个,更不可能对对子了。

如今大臣们对不出来,朱棣也没把希望放在百姓身上,最后朱棣只能叹了口气,兴致缺缺地准备返回宫中。

这时候一个下人忽然来报,北京城中一个小孩子说,自己可以对出皇帝的对联。

而这个小孩子,就是有着“神童”称号的彭寅山,朱棣见状,便让人把彭寅山带了上来。

只见眼前的这个孩童衣着朴素,看起来和大街上的小孩没什么两样。

朱棣便也对这个孩子没有抱以什么期望,只是对他说道:“如果你对出来,我重重有赏,对错了,我也不会惩罚你。”

而只见彭寅山转了转眼睛,接着道:“我能给出陛下下联,那就是,君乐臣乐,永乐万年!”

不得不说,彭寅山的对子果真是精妙绝伦,不仅平仄合理,还直接拍了皇帝的马屁。

朱棣听了也自然是心花怒放,连忙让手下赏赐彭寅山黄金百两。

就这样彭寅山,凭借着一个对子名声大噪,更是坐实了“神童”的称号。

02结语

或许是因为这个对子给了朱棣一针强心剂,之后的朱棣一直没有放弃对北元政权的征服。

在他的统治下,整个明朝安居乐业、欣欣向荣,中国在他的治理下迎来了又一次高峰。

彭寅山虽然得到了皇帝的嘉奖和重视,然而在他长到14岁那年,突然生了一场重病,撒手人寰了。

只能说天妒英才,没有什么事情是圆满的。

哪怕如同彭寅山一样聪慧,却依旧逃脱不了死亡的威胁,令人惋惜。

奇闻异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