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主页 > 未解之谜 > > 正文

大旱之后必有大震,有没有科学道理(“旱震”理论)

夏季以来,我国有很多地区都遭遇了旱灾,比如说西南沿线城市不少小的河流都已经完全蒸发。虽然到目前为止,随着北方冷空气力量的加强和南方地区形势的缓和,但干旱在这些模式下的大概率还将继续持续,甚至有科学家预测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这样的高温和干旱可能会成为“常态”。

不少人认为,中国的异常高温和干旱可能导致大规模、高强度的地震灾害。那么这种观点有科学依据吗?说到“大旱后必有大地震”的说法,不得不提一位非常有影响力的人物,也就是现在已经退居幕后的人物,他就是在中国地震局工作的原地质专家——耿庆国先生。通过大量的资料和事实,得出了令人惊讶的结论,即每一级以上都是6级以上的大震区,在之前越是干旱,随之而来的地震就越强烈、破坏性越大。

这是“大旱后大震”观点的最终来源。“干旱地震”理论的基础耿庆国老先生就“干旱地震”理论的特点进行了解释,大致意思是:地震是地壳内部的应力集中释放反应在短时间内发生的,而这种应力积累过程相当缓慢,时间的长短,既取决于区域的地质构造特征,也取决于板块的构造活动。在地震能量积累的过程中,除了各种力学变化外,还会同时产生热量、电磁、气体等层面因素。
在缓慢作用下,这些变化很难从地表被探测到,但如果从相对较长的时间过程中观察,部分能量提前向外释放,将对地壳表面造成缓慢的变暖效应。蒸发的水蒸气都向其他地区转移,使靠近空气的局部地区变得越来越干燥,并且难以形成云层,降雨量大,进而最终形成严重的干旱。

这次干旱当然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认为的干旱,而是与历史总体形势相比,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运行产生了严重影响,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也产生了严重影响。

奇闻异事相关